埋设测点时,对于无硬壳层地表,直接打入带肋钢筋即可,钢筋露出地面约50mm;对于有硬壳层的地表,应采用钻孔法埋设,带肋钢筋顶部应稍低于路面,然后用砂填孔,同时为便于行车,测点上方应设置钢制盖板。带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20mm,打入原状土深度不应小于300mm,需做好监测点标识工作。
地表沉降测点埋设实例如下图7.2.1-1所示:
图7.2.1-1 地表沉降测点埋设实例
建(构)筑物沉降测点应设在离地面30cm的外墙体上:对于一般性建筑,可设燕尾式或弯钩式外露观测标,要求测点头伸出墙面以能定尺为准;对于古建筑、宾馆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可设隐蔽观测标。
本方案中,建筑物竖向位移测点采用钻孔标芯法进行埋设:在离地面300m~500mm的墙上钻孔,孔深120m~140mm,然后将“L”形观测标水平嵌入墙孔内,半球段垂直向上,钢筋露出墙面约40mm,钢筋与钻孔之间的缝隙应用水泥砂浆或胶水灌实。
建(构)筑物沉降测点布设示意图如下图7.2.2-1所示,测点布设实例如下图7.2.2-2所示:
图7.2.2-1 建(构)筑物沉降测点布设示意图
图7.2.2-2 建(构)筑物沉降点埋设实例
地下水位测点应设置在围护桩或止水帷幕外侧2m处,搅拌桩或地连墙施工搭接处及相邻房屋与地下管线相对密集处。
观测孔的埋设过程主要包括测量放线、成孔、井管加工、井管下放、井管外围回填、洗井等工序。
地下水位测点埋设流程如下图7.2.3-1所示:
图7.2.3-1 水位观测孔埋设流程图
(1)成孔:水位观测孔采用清水钻进,钻头沿铅直方向钻进;在钻进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地记录地层岩性及变层深度、钻进时间及初见水位等相关数据;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停钻,及时将钻孔清洗干净,检查钻孔的通畅情况,并做好清洗记录。
(2)井管加工:井管的原材料为内径70mm、管壁厚度为5mm的PVC管,为保证PVC管的透水性,在PVC管下端0~5m范围内加工蜂窝状
8mm的通孔,孔的环向间距为12mm,轴向间距为12mm,并包土工布滤网,井管的长度比初见水位长6.5m。
(3)井管放置:成孔后,经校验孔深无误后吊放经加工且检验合格的内径70的PVC井管,确保有滤孔端向下;水位观测孔应高出地面0.2m,在孔口设置固定测点标志,并用保护套保护。
(4)回填:在地下水位观测孔井管吊入孔后,应及时回填中粗砂,孔顶回填粘土泥球。
(5)洗井:在下管、回填砾料结束后,应及时采用清水进行洗井,并做好洗井记录。
(6)检查止水效果,封加孔盖,不让雨水进入,并做好观测井的保护装置。
地下水位测点埋设示意图如下图7.2.3-2所示,地下水位测点埋设实例如下图7.2.3-3所示:
图7.2.3-2 地下水位测点埋设示意图
|
|
(a)地下水位监测点 | (b)水位管 |
图7.2.3-3 地下水位测点埋设实例
桩顶水平位移与竖向位移监测点一般布设在围护桩周边中部、阳角处、深度变化处等部位,桩顶水平位移与桩顶沉降监测点共点。现场埋设测点时,在围护桩顶浇筑混凝土前于桩顶相应位置植入监测元件或混凝土浇筑后用冲击钻在预定位置处钻孔后直接打入监测元件。
围护桩顶竖向位移监测时,直接将铟瓦尺放置于固定螺栓上进行观测;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时,在固定螺栓上加装棱镜后进行观测。
围护桩顶水平/竖向位移测点布设示意图如下图 7.2.4-1 所示:
图 7.2.4-1 桩顶水平/竖向位移测点布设示意图
测孔按图纸设计要求沿基坑按40米左右的间距布设1测孔(详见测点平面布置图)。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管应在基坑开挖前埋设,通过直接绑扎将测斜管固定在围护墙的钢筋笼上,钢筋笼入孔后浇筑混凝土(安装示意图见下图)。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测斜管与钢筋笼的固定必须十分稳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与钢筋笼相脱落。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就可能使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同时,围护结构测斜管安装与埋设应遵守下列原则:
① 管底宜与钢筋笼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钢筋笼底部,顶部达到地面(或导墙顶);
②测斜管与围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每间隔1m;
③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牢固固定、密封;
④管搬扎时应调正方向,使管内的一对测槽垂直于测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⑤封好底部和顶部,保持测斜管的干净、通畅和平直;
⑥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管径采用为φ90的PVC管,管长与钢筋笼同长。
图7.2.5-1 测斜管绑扎埋设示意图
图7.2.5-2 测斜管管口与基坑位置示意图
下一篇: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制度
2020-08-11 10:23:11
2020-08-11 10:00:59
2020-10-26 15:25:02
2021-03-03 15:43:09
2020-12-19 17:35:50